尚经起名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企业资讯

刷抖音作品点赞网站免费 - 刷快手免费赞网站,快手刷双击网站低价

时间:2024-06-30 16:38 评论
放苗密度为半流水养殖,每100平方米混养15~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如出现一般性浮头,说明放养密、投饵多、泥鳅生长旺。人工繁殖饲养泥鳅的关键在于繁殖,泥鳅自然产卵期较长,通常为每年的4~养殖期间要防止其他鱼类、青蛙及水生昆虫进入鱼苗池。分池管理泥鳅苗长至3~鱼苗经拉网锻炼后运到其他准备好的池塘中饲养。经过3个月饲养,泥鳅体长达10厘米时,即可进行成鱼养殖或上市出售。鳅苗消毒鳅苗下塘前,用1%~...

自助下单地址(拼多多砍价,ks/qq/dy赞等业务):点我进入

喂食前的准备

水泥池和土池均可建苗池养泥鳅苗,但水源必须充足无污染,光照要好,池塘保水能力强,不漏水,池塘水可以完全排出。 每个种子池面积一般为40-60平方米,池深70-80厘米。 池中央或排水处有集鱼坑(见下图)。 鱼苗入池前15天,先将池水排干,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10-12公斤消毒,曝晒4-5天。 然后注入过滤后的新水,水位约20厘米高,并施少量腐熟的有机肥。 待药物毒性消失,池水变成褐色或绿色时,方可出苗。 放养密度为半流水养殖,每百平方米15万~20万尾; 静水养殖每百平方米8万~10万尾。

清理淤泥水上养殖泥鳅,使用多年的池塘要先晒太阳,晒太阳很重要。 一般泥鳅苗入塘前30天要进行曝晒,将塘底晒成龟状,可以消灭塘内的微生物。 由于池底淤积了大量粪便和剩余饲料,池底淤泥成为病菌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而泥鳅又有钻泥的习性,喜欢在池底活动,所以泥鳅苗入池前必须清除池底淤泥。 可用铲子挖出底部40厘米深的淤泥,收集在一起,然后用手推车推到远离池塘的地方处理。

消毒管理 生石灰能消灭多种致病菌和有害生物。 放苗前一周左右可用生石灰对泥鳅塘进行消毒。 生石灰溶于水后成为强碱性溶液,可杀灭杂鱼、昆虫、水蛭、清泥苔、水网藻类和池塘中残留的一些弱水生植物,并可杀灭寄生虫和病原菌等。 .,所以杀菌效果特别好。 每亩可用生石灰1000公斤,可直接泼洒至池底,泼洒后加入新水,一周后即可入池养泥鳅苗。

高温期注意事项

为保证泥鳅健康过夏,养殖户在7-8月的高温季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降温工作。 泥鳅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水温为21℃~28℃,夏季暴晒很容易使泥鳅中暑。 池塘四周可种植南瓜、丝瓜、葡萄等攀缘植物,或用秸秆遮阳,泥鳅塘水面可放置适量的漂浮植物,如水葫芦、睡莲、浮萍等。 3)也可以改变水温,即在盛夏时将水池水位提高到25-30厘米,更换水池中的地表水以平衡池水的温度。 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全天微流水的方法降温,效果更佳。

二是要注意饵料的质量。 饵料一定要新鲜。 不要喂任何变质或腐臭的饲料,以免泥鳅进食后出现肠胃问题。 夏季泥鳅生长快,尽量多投喂动物性蛋白饵料,如螺肉、鲜蚯蚓、蝇蛆等,由一天一次改为一天两次。 凉爽时投喂,投喂量以与泥鳅当天吃完为宜。 剩余的饵料要及时捞出,以免污染池水。

三是控制泥鳅塘水质。 夏季泥鳅池水质较适宜,pH值在7~8之间。如果池水长期呈酸性,可向池内泼洒生石灰水进行调节。

四是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夏季以泥鳅发病率最高,尤其是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等。 您可以经常向整个池塘洒漂白粉溶液; 或将韭菜、大蒜捣烂,加入精料中喂食。 每亩可用生石灰12.5-15公斤化水全塘撒施; 你也可以在饲料中混合大蒜素。 喂一次,连续喂3天。

五是防止泥鳅漂浮。 在正常摄食情况下,如果有一般的浮头,说明放养密集,摄食量大,泥鳅生长旺盛。 但在闷热天气、阴雨天、水质严重恶化、水面有气泡的情况下,或巡逻时发现泥鳅受惊,在水面跳跃、聚集、乱游。早晚池塘,严重缺氧,必须迅速处理。 对于轻度浮头,只要立即注入淡水增氧即可,但切不可在傍晚注入水,以免引起上下水层对流,加重浮头。 暗浮头多发生在夏季和初秋。 由于症状轻微,不易被发现。 如果不及时注水预防,很容易造成淹水和死亡。 对于天气和水质突然变化造成的浮头,可以通过减少投饵,及时清除饵料残渣,尽快注入新水来解决。

养殖管理措施

人工饲养泥鳅的关键是繁殖。 泥鳅的自然产卵期比较长,一般在每年的4-8月,5月下旬到6月下旬。 当水温达到20℃~25℃时,为产卵高峰期。 用于繁殖的亲仔泥鳅应选用2年龄以上、成熟度较好、体质强壮、无病无伤的泥鳅。 雌性泥鳅最好选择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20克以上、腹部肥大、胸鳍宽、前端圆的个体; 雄泥鳅选用体长和体重略小于雌泥鳅、胸鳍窄、前端较尖的个体。

考虑到气候和环境的限制,可采用人工授精进行繁殖。 如果卵子从雌泥鳅的腹部流出,雄泥鳅轻压腹部流出精液,即可进行人工授精。 挤出的卵和精液可以在搪瓷盆中混合,加水后打2个鸡蛋,轻轻搅拌1-2分钟,使其进入正常孵化阶段。 一般2天左右即可孵出泥鳅苗。 泥鳅苗孵化后,水中的卵就成了它们的食物。 这样,泥鳅苗的成活率极高。 自然孵化的泥鳅苗没有活动能力,会用头部的吸收器附着在鱼窝上,吸收腹部的卵黄囊作为营养。 3~4天后,卵黄吸收完毕,泥鳅苗开始活动取食,即可将鱼苗从孵化池或孵化箱移至育苗池中饲养。

泥鳅苗的管理 鱼苗入塘后要经常追肥,保持水质和肥料凉爽,为泥鳅苗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同时喂食饵料。 入塘后的前7天,每天每10万尾鱼苗投喂1个煮鸡蛋黄。 喂食时,先将煮熟的蛋黄用双层纱布包好,在盛满清水的盆中压碎,然后均匀撒入池中。 7天后喂水溞、蚕蛹粉、鱼粉和动物内脏碎。 在水温20℃~25℃时,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为鱼苗总重的3%~5%。 以喂食后2小时内吃完为宜。 养殖期间应防止其他鱼、蛙、水生昆虫进入鱼苗池。

当泥鳅苗长到3-4厘米时,应及时分池,降低密度水上养殖泥鳅,促进生长。 分池操作类似于家养鱼的夏花鱼苗。 先将鱼种用夏花网捕捞,放入捆扎箱内进行集中锻炼。 拉网抓苗时,注意拉网速度要慢,操作要小心,防止鱼苗受伤。 鱼苗拉网锻炼后运往其他备好的池塘。 分池养殖密度为每平方米100-200尾。 分塘放养前,撒肥泥20-25厘米,施足基肥(牛、猪、鸡、鸭粪均可),水面养藻、浇水。 水生植物如水莲,或用树枝、草等遮阴。 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万~20万只。 放养后开始喂食,初期喂蛋黄、豆粉、蚯蚓干,后期再喂配合饲料。 施肥量开始以占幼苗总重的2%~5%为宜,以后增加到10%,每天早、午各施一次。 经过3个月的饲养,当泥鳅体长达到10厘米时,即可作为成鱼养殖或上市销售。

巧用盐防病治病

实践经验证明,巧妙用盐,对防治泥鳅病有很好的效果。

泥鳅苗的消毒 泥鳅苗入池前,先用1%~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可杀灭泥鳅体表的细菌、鞭毛虫、斜管虫等,并且对水霉病也有一定的效果,这种消毒方法既安全又便宜。

气泡病防治 苗期水体稀薄,早春气温升高,高温季节太阳辐射大,水体有机质含量过高,都会引起泥鳅气泡病的发生。 此时应给水体稀薄的塘口施肥浇水,换掉1/3的塘水,再注入淡水,再每亩施盐4-5斤。溶解在水中并洒在整个池塘上。 连续2-3天即可痊愈。

在调节代谢的饲料中加入适量食盐可治疗肠胃胀气,因为食盐中所含的钠和氯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离子。 摄入足够的盐分对维持身体酸碱平衡非常重要,酸碱平衡对消化非常重要。 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肠道粘膜,增加消化液分泌,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肠道消化功能。

调节水质 夏季气温高,水体有机质含量高,各种病原菌繁殖迅速,水质变化,导致泥鳅出现烂鳃、红皮、烂身、腐皮等严重症状。 这时用食盐加硫氧氟沙星治疗上述疾病效果较好。

降低氨氮 夏季高温,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升高,不仅对泥鳅有直接危害,还会诱发其他病害的发生,如果亚硝酸盐超标,可以解盐,5~每亩7次 全池泼洒化学水1公斤,可缓解泥鳅亚硝酸盐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