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经起名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企业资讯

免费qq无限点赞给自己_快手1元1w粉_快手业务下单秒刷

时间:2024-06-26 22:45 评论
养殖鳅苗来源于大启发泥鳅养殖合作社当年人工繁育的泥鳅苗,鳅苗色泽光亮、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而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不钻泥、易捕捞的优点,适合进行稻田养殖。养殖中的苗种来源于养殖场人工繁育的泥鳅苗,待长到3~5厘米时,直接放入稻田养殖,提高苗种成活率,同时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建议在大规模养殖中,苗种以自繁为主。...

自助下单地址(拼多多砍价,ks/qq/dy赞等业务):点我进入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濒临长江以北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 境内地势低洼,河沟纵横。 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22万亩。 食物积极性。 2016年,任城区大齐发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稻田泥鳅生态养殖技术试验,获得了高额回报。 建立了水稻泥鳅共生立体种养生态模型。 该模式充分利用水田内的光、水、土、气、肥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对泥鳅进行养殖,从而达到水稻增产、泥鳅丰收的目的,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丰,粮鱼双赢。” ”。主要技术归纳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稻田基本情况

(一)水源地水质状况。 试验地点为济宁市任城区大发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 是山东省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场,取得了泥鳅种苗生产许可证。 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周边无化工厂、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NY5361-2010《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场所环境条件》。 修建排灌渠,做到旱可灌、涝可排。

(2)地形和土壤条件。 试验稻田地势平坦,土壤呈弱碱性粘性,土壤肥力高,垄无渗漏,保水性好。试验稻田呈南北走向,南北长80米,东西宽28米,面积3.3亩

2、稻田设施改造

(1)开挖鱼沟。 鱼沟是增加水田泥鳅养殖有效水体和活动空间的重要设施。 5月20日开始对水田进行改造,在水田周围挖了一条圆形水沟。 圆形沟宽1.5米,深1米。 能发挥重要作用。 环沟面积约占水田总面积的15%。 水田北端建有进水管,南端建有排水管。 管口用细铁丝网截住。 排水管通常套有PVC管,通常高于水面以保证不流出。

(2)加高加固池塘垄。 利用环沟开挖的泥土加高加固塘垄,可以提高和保持水田水位,便于生产管理,防止暴雨洪水倒塌。 屋脊增高0.8米,屋脊顶宽1米。 加固时必须将每层土压实,做到不开裂、不渗漏、不塌陷,满水不塌陷,保证垄的保水性能。

三、插秧前的准备工作

(1)青田消毒。 6月3日,对水田进行了犁耕清扫消毒。 每亩水田喷洒生石灰浆60公斤,然后趁热消毒。 寄生虫、菌包囊等。6月5日排干消毒水,接触3天后加入新水,进水口用40目筛过滤。 在环沟水面移植浮萍、五萍、水葫芦等浮水植物,一般控制水草面积。 一般水草占环沟、坑池面积的20%以下,宜零星分布。 不要聚集在一起。 有利于鱼沟内水流畅通无阻。 水草移栽时用10g/m3漂白粉消毒。

(2)施肥培水。 6月10日,水田平整后施底肥,将底肥施入水田的耕作层,一次施足,减少以后追肥的量和次数。 基肥以腐熟的牛粪为基肥,辅以复合肥、尿素等无机肥。 基肥用量300公斤左右,辅以多元复合肥30公斤。 复合肥主要施于环沟、坑坑,养殖浮游生物。

4.水稻栽培

用于水稻泥鳅养殖的水稻品种为两优培九,具有生长快、分蘖力强、茎叶粗壮、抗倒伏能力强、抗病力强等特点。 水稻秧苗是在室外水田中培育的。 6月13日开始移栽,人工移栽。 移栽时水深3厘米左右。 采用大垄双排技术。 行距20厘米,株距40厘米。 不需要稻株之间的空间。 太厚,通风透气性好,能保证泥鳅有良好的溶氧环境,有利于泥鳅活动。

5、泥鳅种的放养

(1)选种。 养殖的泥鳅苗来自当年大发泥鳅养殖合作社人工繁育的泥鳅苗。 品种为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饲料系数低、抗病力强、产量高等特点。

(2)放养时间、规格和密度。 6月17日放泥鳅苗,泥鳅苗一次放够,规格要一致,以免因个体差异造成捕食现象,造成泥鳅产量下降。 共投入泥鳅苗20000株,大小3~5厘米。 另在环沟内放养鲢鳙20尾,所有鱼种用3%~5%的生理盐水浸泡15~20分钟。 浸泡时要注意幼苗的耐受性,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减少浸泡时间。

六、日常管理

(1)饲料和饲料。 泥鳅是一种小型杂食性经济鱼类。 随着气温和水温的升高,泥鳅的活动量和摄食量会逐渐增加。 饵料的投喂要加强。 在沟内注意观察泥鳅的摄食情况,根据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投料采用“四定”原则。 定时:每天喂3次,分别在上午9:00、下午2:00和下午5:00左右; 投喂量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稳定,投喂量为泥鳅总重的6%~8%。 泥鳅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 定位:在固定的饵台上投饵; 定质:保证投喂的饵料没有受潮、变质、霉变等。

(2) 水质管理。 定苗后15天内保持浅水位,有利于提高水温和地温,促进水稻秧苗发芽生根。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无泥养殖泥鳅技术,幼苗也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 这时可逐渐提高水位,使水田水位保持在10-20厘米。 在夏季高温季节,还应采用加新水排旧水的方法。 一般一个月换水3~4次,换水量为10~15厘米。 每15天喷洒光合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产品无泥养殖泥鳅技术,控制水质底质,改善水体水质。 同时使用二氧化氯消毒产品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

(三)巡查田间。 每天派专人巡查田间,仔细检查田垄有无渗漏塌陷、进出水口防护网有无破损、阻鸟网有无破损、田间有无病虫害等。泥鳅,观察泥鳅的摄食量有无变化,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 同时,做好现场检查记录。

7、钓泥鳅

10月中旬,当水温降至15℃左右时,台湾泥鳅的摄食量明显减少。 这时,它被捕获并在适当的时候在市场上出售。 钓鱼的时候可以钓大的,留小的。 第二年可将小型泥鳅转塘养殖。 台湾泥鳅有不钻泥的习性,用地笼可以钓到。 一般能钓到90%左右。 其余的可在环沟内慢慢排干,使泥鳅全部进入坑塘进行集约捕捞。

2. 测试结果

2016年10月16日,组织有关专家对试验项目进行生产验收。 试验生育期共计153天,共收获台湾泥鳅1068.6公斤,平均规格67克,最大个体112克,成活率79%,平均亩产323.8公斤。 水稻已试产,亩产600公斤。

三、分析与讨论

一、泥鳅品种的选择

由于北方地区的水稻插秧时间一般在6月上旬,收获时间在10月下旬,因此稻田多进行泥鳅养殖。 要选择速生泥鳅品种,保证养殖达到商品化标准。 但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不打泥、易捕捞等优点,适合水田养殖。

二、加强水质监管是关键

由于水田泥鳅养殖是利用在水田中开挖的环沟进行的,水体空间相对较小,密度较高。 养殖过程中,每3~5天换水一次,喷洒微生态制剂,加强水质调节。 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任何疾病,只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这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3、自繁台湾泥鳅苗作为繁殖苗

养殖中的苗木来自养殖场人工养殖的​​泥鳅苗。 长到3-5厘米时,直接下田栽培,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大大降低了栽培成本。 建议在规模化栽培中,苗木以自繁为主。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渔业局王建国、李秋丽、翟彩霞、王福军、朱涛